昔日安防外商:寒冬之下,大势已去?

在国内安防行业的发展历程中,众多外商企业曾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。然而,时过境迁,它们的身影逐渐在人们视野中淡化,往昔的风光不再。无论是媒体舆论,还是企业界,“外商寒冬” 的说法甚嚣尘上。但当我们静下心来,重新审视这些昔日被 “唱衰” 的外商,不禁要问:他们是否真的已 “大势已去”?

曾经的安防巨头,如今的发展现状

安讯士:佳能麾下的坚守

安讯士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摄像机厂商,产品定位中高端,在全球安防市场堪称 “一线品牌”,其产品质量与外观深受用户赞誉。但市场风云变幻,安讯士被佳能以 172 亿的价格收购,成为佳能在安防领域的重要支柱。在 2017 年安博会中,安讯士携手麦视通,为佳能的安防业务增色不少。如今,安讯士在佳能的体系下,持续发挥自身在网络视频解决方案方面的技术优势,致力于推进数字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。尽管面临诸多挑战,但其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,在特定市场领域仍占据一席之地。

三星:品牌更迭后的探索

三星电子旗下的安防产业,为进入中国市场,曾将国内代理权交予伟昊。伟昊成功将三星安防推向市场,使其屡获殊荣。而后三星电子逐步收回权利,自行掌控市场发展。但在 2014 年,受整体销售额下降影响,三星电子出售安防业务,被韩华集团收购,不过保留了显示屏相关业务部门。韩华拥有 “三星” 品牌在安防产业三年的使用权,以实现品牌价值与影响力的过渡。到 2017 年安博会,“三星” 已全面被韩华替代。如今的韩华安防,在整合三星安防资源的基础上,积极拓展市场,努力在竞争激烈的安防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,在部分领域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。

松下:困境中的突围尝试

松下作为世界知名的安防产品制造商,早在六十年前就投身安防监控摄像机研发,一度成为市场宠儿。但随着国内安防产业的崛起,松下视频监控系统的弊端逐渐显现,如视频图像模糊、后期调取录像繁琐等问题,导致其市场份额被国内企业大量吞食。为重回安防市场,2015 年 3 月松下收购美国综合安防管理平台 Video Insight,试图丰富智能安防产品线,为客户提供更智能、安全、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。然而,松下在安防市场的复苏之路依旧艰难,面临着诸多挑战,需要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。

霍尼韦尔:收缩战线后的专注

霍尼韦尔身为全球传感器行业巨头,在全球安防领域地位举足轻重,曾多年领先国内外安防企业。但受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及国内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,霍尼韦尔逐步收缩安防产业规模,转而专注于部分细分行业应用。当地时间 2 月 6 日,霍尼韦尔宣布计划将航空航天部门从自动化业务分离,预计 2026 年下半年完成,同时继续推进先进材料部门分拆计划。通过业务结构调整,霍尼韦尔期望提升战略灵活性,释放更大的长期价值。在安防领域,虽然其整体规模有所缩减,但在特定细分市场,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影响力,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优势。

佳能:整合资源后的发展

佳能自 2011 年进军中国安防市场以来,市场反响平平,产品数量有限且性能不稳定。为改变这一局面,2014 年 6 月佳能收购麦视通解决软件平台问题,2015 年 2 月又收购安讯士,弥补监控摄像机方面的短板。此后,佳能安防业务主要由麦视通和安讯士协同推进。经过一系列整合,佳能在安防业务上逐渐有了起色,通过发挥收购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渠道,努力提升自身在安防市场的竞争力,在部分项目中开始崭露头角。

外商在国内市场面临困境的原因剖析

政策因素:政府项目的限制

国内安防市场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,而政府项目出于安全保密等多方面考量,基本不再采购外商品牌,甚至在招标书中明确禁止外商品牌参与。据相关数据统计,国内安防市场中近 60% 为政府主导项目。这一政策导向使得外商品牌在国内市场的拓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,失去了一块重要的市场蛋糕。

市场竞争:服务与价格的劣势

在剩余 40% 的非政府主导市场中,外商品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。国内海康、大华、宇视、科达等安防四巨头实力强劲,此外还有众多中小型安防企业参与角逐。外商品牌在服务响应速度、本地化服务能力以及产品价格等方面,相较于国内企业并无优势。国内企业能够更好地贴近本土市场需求,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更及时的服务,这对外商品牌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严重挤压。与此同时,国内品牌不断进军海外市场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,让在中国的外资安防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外商品牌的应对之策及成效

面对国内市场的不利环境,外商品牌并非坐以待毙,而是积极做出调整:

缩减业务规模,优化成本结构

受国内政策影响,部分外企选择缩小在中国的企业规模,削减各项财务支出,为后续业务运作做准备。通过精简人员、优化办公场地等措施,降低运营成本,提高企业在艰难市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,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。

建立本土化企业,曲线进入市场

鉴于国外品牌无法直接参与政府项目建设,一些外商企业选择建立本土化企业,甚至采用贴标产品的方式,尝试绕过政策限制,参与到国内市场竞争中。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外商企业维持在国内市场的存在,并寻找发展机会。

深耕细化行业,寻求差异化发展

外商企业虽难以涉足政府项目,但在智能建筑、智慧园区等普通民营项目领域仍有发展空间。他们凭借自身在技术研发、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优势,专注于这些细分行业,为客户提供更专业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,以差异化竞争策略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。

从目前来看,这些调整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。例如,部分外商企业在智能建筑领域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,赢得了一些客户的认可,市场份额逐渐稳定并有所回升。而且,当下 “安防 + AI” 发展势头正盛,外商企业也积极借助这股浪潮,加大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的投入,试图在新的技术领域实现突破,进一步拓展业务发展空间。

综上所述,虽然外商品牌在国内安防市场面临诸多困境,但他们通过积极调整策略,在部分领域已取得一定成绩,并非 “大势已去”。未来,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,外商品牌有望在国内安防市场找到新的发展机遇,与国内企业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 。